文章導讀: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綜合了形態學,免疫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及臨床等方面對CMPD進行了重新分類,將CMPD分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Ph染色體和 或bcr abl融合基因陽性)、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嗜酸粒細胞白血病 高嗜酸粒細胞綜合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特發性骨髓纖維化、特發性血小板增多癥和CMPD不能分類。
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以往僅包括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和慢性特發性骨髓纖維化。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綜合了形態學,免疫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及臨床等方面對CMPD進行了重新分類,將CMPD分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Ph染色體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陽性)、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嗜酸粒細胞白血病/高嗜酸粒細胞綜合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特發性骨髓纖維化、特發性血小板增多癥和CMPD不能分類。CMPD的病因仍然不明,而且缺乏金標準式的診斷方法和最佳的治療方案。
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級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 、CGL,)
CML為最常見的CMPD ,占白血病中15%—20,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中年為多,男性稍多于女性。臨床病程進展緩慢,分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變期。約25%由慢性期直接進入急變期而無加速期。
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CNL )
CNL臨床表現與CML-CP相似。不同處為外周血以桿狀和分葉核成熟粒細胞為主,早幼粒、中幼粒和晚幼粒細胞5%一10%,原粒細胞<1%,無病態造血,可有毒性顆粒。紅細胞和血小板常正常。骨髓象提示粒系增生以中幼粒細胞以下為主,三系均無明顯病態造血,如有則可能為aCML。約90%細胞遺傳學正常。可有+8,+9-del (20q)、del(11q)等。Ph染色體和bcr/abl融合基因陰性。CNL可有Ph/bcr/abl融合基因,編碼p230蛋白,應作為CM L亞型,不應診斷為CNL。隨病程進展出現貧血、血小板減少、病態造血,最終轉化為急性白血病。
慢性嗜酸粒細胞白血病/高嗜酸粒細胞綜合征(CEL/HES)
CEL指克隆性嗜酸粒細胞系增生,引起外周血、骨髓及組織中嗜酸粒細胞增多,外周血及骨髓原始細胞<20 %,并有嗜酸粒細胞釋放其細胞因子、酶或蛋白破壞臟器使其功能障礙。如不能證實嗜酸粒細胞的克隆性,原始細胞不增加又無其他引起嗜酸粒細胞增多的原因,則為HES。有時HES與CEL鑒別困難可統稱為慢性嗜酸粒細胞綜合征(CES)。確切發病率不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可達9:1,以40歲為發病高峰。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PV)
臨床病程分為:①多血前期:臨床表現和血液學異常提示PV,但紅細胞量和血紅蛋白水平還不足以診為PV。②多血期或增生期:為正細胞、正色性紅細胞增多,若有出血引起缺鐵可呈低色性和小細胞性。中性粒細胞和嗜堿粒細胞可增多。50%還有血小板增多。有時血中可出現幼稚粒細胞但無原始細胞。骨髓象三系血細胞增生,以紅系增生明顯,巨核系亦增多,多數可染鐵消失。形態學正常無病態。
慢性特發性骨髓纖維化((CMF)
CMF為骨髓以巨核系和粒系增生為主伴反應性結締組織聚集和髓外造血(EMH)的克隆性MPD。臨床表現叫有疲乏、消瘦、盜汗、低熱、而色蒼白、出血等。30%可無癥狀。90%有脾腫大,50%肝腫大。有的有痛風。
特發性血小板增多癥(ET )
ET與CML 不同的臨床血液學特點有:①女性多,②多無脾腫大,③血小板數常≥1000 x10*9/L。④白細胞數常<40 x 10*9/L,多在20 x 10*9/L上下,⑤外周血無或很少幼稚粒細胞,⑥外周血嗜堿粒細胞不增多,⑦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多正常,⑧骨髓以巨核細胞增生為主,除Ph/bcr/abl陽性外,全符合ET診斷條件。對其歸屬尚有爭議,有以下觀點:①因Ph/bcr/abl陽性應作為CML的血小板增多亞型,②雖Ph/bcr/abl陽性,但符合ET的特點,應作為ET的變異型,③作為新的CMPD類型。
http://www.xmlkdq.cn/gusuizengsheng/1105.html以上內容就是關于[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級] 的內容分享;栗建華主任告訴大家,中醫藥治療血液病有著廣闊的資源優勢。數十年來他探索了中醫治療血液病的途徑,經長期臨床研究,發現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為“邪毒”所致,如放射線、化學藥品,農藥、病毒、細菌等均為中醫“邪毒”范疇。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他提出“邪毒傷腎”的理論,創立了“解毒透邪、瀉實固本”,以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療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療該病單一立論的傳統觀點,對不同疾病采取辨證辨病相結合,針對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中醫治療血液病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和治療法則,臨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