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慢性白血病是一組起病較隱匿、病程進展緩慢、外周血和(或)骨髓出現幼稚細胞增多但分化相對較好的血液系統惡性疾病。
慢性白血病是一組起病較隱匿、病程進展緩慢、外周血和(或)骨髓出現幼稚細胞增多但分化相對較好的血液系統惡性疾病。自然病程較急性白血病長,白血病細胞有一定的分化成熟能力,骨髓及外周血以異常的較成熟細胞為主。
慢性白血病診斷
1.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根據脾大,典型的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增高,以晚幼粒和桿狀核細胞為主,嗜酸、嗜堿性粒細胞絕對計數增高,NAP積分降低,伴有Ph染色體和/或BCR-ABL基因陽性可診斷。
2.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1)淋巴細胞≥5×109/L且至少持續3個月,具有CLL免疫表型特征;或(2)雖然外周血淋巴細胞<5×109/L,但有典型骨髓浸潤引起的血細胞減少及典型的CLL免疫表型特征(CD5、CD19、CD23陽性,FMC7陰性,SmIg弱表達,CD22/CD79b弱表達或陰性等),均可診斷CLL。
慢性白血病護理
1.一般護理
治療期間注意休息,避免疲勞,脾大顯著者可能引起左上腹不適,宜取左側臥位。進食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飲食,每日飲水1500 毫升以上。
2.病情觀察
定期檢查血象、血尿酸和尿沉渣。注意患者有無血尿或腰痛發生,一旦發生血尿,立即報告醫生,并檢查腎功能。注意觀察有無原因不明的發熱、骨痛、貧血、出血加重,以及脾臟迅速增大,如有變化應及時治療。
3.用藥護理
遵醫囑給予化療藥物,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
http://www.xmlkdq.cn/jixinglixibaobaixuebing/2784.html以上內容就是關于[慢性白血病的診斷標準] 的內容分享;栗建華主任告訴大家,中醫藥治療血液病有著廣闊的資源優勢。數十年來他探索了中醫治療血液病的途徑,經長期臨床研究,發現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為“邪毒”所致,如放射線、化學藥品,農藥、病毒、細菌等均為中醫“邪毒”范疇。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他提出“邪毒傷腎”的理論,創立了“解毒透邪、瀉實固本”,以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療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療該病單一立論的傳統觀點,對不同疾病采取辨證辨病相結合,針對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中醫治療血液病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和治療法則,臨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