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多因藥物或化學毒物通過免疫反應致粒細胞及其前身破壞和受抑所致,另一些藥物可能對粒細胞前身有直接毒性作用。
[病因]
多因藥物或化學毒物通過免疫反應致粒細胞及其前身破壞和受抑所致,另一些藥物可能對粒細胞前身有直接毒性作用。
[臨床表現]
多數突然起病,可有畏寒、高熱、多汗、咽喉痛、乏力、衰竭及關節(jié)、四肢痛等癥狀。
[診斷要點]
(1)發(fā)病前多有藥物或毒藥接觸史。
(2)起病急驟,畏寒、高熱、乏力、衰竭、多汗、咽痛及關節(jié)、四肢痛。
(3)口腔、咽峽、直腸、肛門、陰道等外粘膜可出現壞死性潰瘍、壞死。
(4)血象檢查時外周血白細胞多在1.0——2.0×1000000000/L以下,中性粒細胞比例明顯減少,常在5——10%以下,甚至完全消失。粒細胞漿內可見中毒顆粒、空泡等中毒現象。
(5)骨髓象顯示粒系重度成熟受抑或無再生現象,紅系或巨核系多無明顯改變。
(6)特殊檢查中氫化可的松試驗及腎上腺素試驗可助診斷。
[家庭應急處理]
(1)及時停用引起本病的可疑藥物。
(2)臥床休息,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食物飲食,保證熱卡。
(3)保持皮膚、口腔、鼻腔、肛門及外陰等外清潔,防止新的感染發(fā)生。
(4)高熱者應采取物理降溫法處理。
(5)一旦確認或疑為本病,應急送醫(yī)院積極組織搶救,防止敗血癥或膿毒血癥的發(fā)生。
http://www.xmlkdq.cn/jixinglixibaobaixuebing/2995.html以上內容就是關于[急性粒細胞缺乏癥系列問題錦囊] 的內容分享;栗建華主任告訴大家,中醫(yī)藥治療血液病有著廣闊的資源優(yōu)勢。數十年來他探索了中醫(yī)治療血液病的途徑,經長期臨床研究,發(fā)現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為“邪毒”所致,如放射線、化學藥品,農藥、病毒、細菌等均為中醫(yī)“邪毒”范疇。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他提出“邪毒傷腎”的理論,創(chuàng)立了“解毒透邪、瀉實固本”,以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療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療該病單一立論的傳統(tǒng)觀點,對不同疾病采取辨證辨病相結合,針對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中醫(yī)治療血液病提供了系統(tǒng)的理論依據和治療法則,臨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