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及紅細胞壓積值降低,謂之貧血。其中血紅蛋白降低是主要原因。成年男性和女性的血紅蛋白值,分別不低于0。125毫克/毫升、0。115毫克/毫升。
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及紅細胞壓積值降低,謂之貧血。其中血紅蛋白降低是主要原因。成年男性和女性的血紅蛋白值,分別不低于0。125毫克/毫升、0。115毫克/毫升。
由于惡性腫瘤自身常常產生有毒物質,直接影響人體的正常代謝,導致代謝、內分泌、免疫等多方面的異常,隨著瘤體的增大,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物質消耗日漸增多,與正常的組織、細胞“爭奪”營養,脂肪、蛋白質、葡萄糖消耗大于存儲,因而人體也往往同時發生腫瘤性消瘦。
此外,腫瘤增長逐漸外浸周圍臟器,或經血道、淋巴轉移到其他部位,造成人體器官功能的障礙,影響機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如消化系統的腫瘤),該儲存的不能儲存,同樣會導致營養不良,進而出現諸如消瘦、乏力、全身酸懶、面色蒼白、血紅蛋白降低等。
上述癥狀和體征在初期并非嚴重,而且與許多疾病沒有明顯的界限,也沒有嚴重的不適感覺,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視,往往延誤了診斷和治療。
貧血的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許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貧血。倘若細心觀察,腫瘤導致的貧血與其他疾病導致的貧血是截然不同的。腫瘤性貧血自有特征。
常見的貧血有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等。這些貧血的主要癥狀均有不同程度上的疲乏、困倦、軟弱無力、皮膚和粘膜蒼白、頭暈頭痛、耳鳴、眼花、活動后心慌、食欲減退、腹部脹氣、惡心、便秘等,但不同的疾病常常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主要癥狀又有不同側重。
腫瘤病發展迅速,涉及全身許多方面,所耗的“能量”十分顯著,有疾病情況發生、惡化程度兇險等癥狀。疲乏困倦癥狀休息后常常難以緩解,全身酸懶尤為嚴重,情緒大多不夠穩定,往往伴有低熱,貧血常常不易糾正。
此時結合一些現代化的檢查手段,即可發現隱藏在身體某個部位的癌組織,最終找出原發性病灶。
初次發現貧血,特別是接近正常值的輕度貧血,最好再復查一次,以防誤差。兩次體檢均提示貧血,排除較為常見的貧血,排除妊娠、水腫、心力衰竭等因素引起的貧血,又具有腫瘤征候。不明原因地出現神經衰弱,經常做惡夢等,應進一步查明疾病的性質。對于腫瘤高危發病者,即具有腫瘤家族史、不良生活習慣史、不良居住環境、有毒物質接觸史、放射線接觸史,年齡在50歲以上,罹患貧血應格外小心,不可忽視腫瘤的可能。
及時通過檢查貧血發現腫瘤肯定對預防有益,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是獲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治療腫瘤可謂治其本,治療貧血而是治其標。但兩者不可偏廢。及時、有效地控制貧血,對于治療腫瘤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糾正貧血可提高患者的身體素質,增強抗病能力,減輕或消除化療、放射等方法帶來的嚴重副作用。中醫藥的治療方法可標本兼治,在糾正貧血過程中配合西藥使用,均有改善癥狀、抗癌、消癌的效果。
http://www.xmlkdq.cn/pinxueyupida/2561.html以上內容就是關于[小心貧血帶來腫瘤癥狀] 的內容分享;栗建華主任告訴大家,中醫藥治療血液病有著廣闊的資源優勢。數十年來他探索了中醫治療血液病的途徑,經長期臨床研究,發現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為“邪毒”所致,如放射線、化學藥品,農藥、病毒、細菌等均為中醫“邪毒”范疇。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他提出“邪毒傷腎”的理論,創立了“解毒透邪、瀉實固本”,以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療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療該病單一立論的傳統觀點,對不同疾病采取辨證辨病相結合,針對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中醫治療血液病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和治療法則,臨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