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中醫認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由于外感邪毒,導致陽熱過盛所致;或因飲食不節、情致郁結、正氣內傷,或致陰虛。病發時以皮膚粘膜(內臟等)出血為其特點。本病有實熱、虛熱、氣虛等證型。
中醫認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由于外感邪毒,導致陽熱過盛所致;或因飲食不節、情致郁結、正氣內傷,或致陰虛。病發時以皮膚粘膜(內臟等)出血為其特點。本病有實熱、虛熱、氣虛等證型。
預后主要與發病的原因、出血量及伴隨癥狀有關。一般血熱熾盛者雖起病急,有時出血較重,但若治療及時,抗御外邪的侵襲,治療措施得當,百分之八十的患者可以在6個月內緩解,并且效果較好。
治愈后復發的概率較低。但若失治誤治,病情反復發作,病程超過半年,病情由實證轉為虛證的氣虛不攝、陰虛火旺、瘀血阻絡型,此時治療上會有一定的因難。總之,本病的預后良好。
對于血熱妄行型要避免外邪的侵襲,以免造成脈絡受損,熱迫血行而出血。對于氣虛不攝者要注意飲食調理及起居有節,不可過勞,以免傷及脾胃,加重病情。陰虛火旺及感受火熱燥邪者應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以免耗傷陰津、血瘀者應盡量避免受寒,以免寒凝血瘀加重病情。另外,還應調情志,以免肝氣郁結,氣滯血瘀,導致病情纏綿難愈。
現代醫學治療以腎上腺皮質激素為首選,療效不佳,采用免疫抑制劑,脾切除等常規療法,因激素的禁忌癥和副作用而使很多患者形成激素撤減綜合癥而不能根治。而免疫抑制劑的毒副作用較大,停藥后易復發,易導致骨髓抑制和誘發腫瘤的危險而不能廣泛應用。脾全切更是一種創傷性的治療方法,大部分患者不易接受。近年來,大劑量丙球沖擊,血漿置換等新療法不斷出現,但仍缺乏根本性的治療措施。
中醫治療ITP具有改善出血癥狀快、穩定性好、無毒副作用等特點,而被越來越多的ITP患者所接受。雖然中藥治療療效不如激素療效快,但比激素療效穩定,不易復發。激素經動物實驗證明相當于很強的溫陽藥,長期應用可致機體陰陽失衡,同時可反饋性抑制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功能,而導致激素撤減時腎上腺皮質功能不能及時恢復,而造成本病的復發及加重,這也是形成激素撤減敏感的主要原因。
治療中發現在應用中藥之初,激素常用量較大,在用藥中加大滋腎養陰之品的劑量,以陰柔之品解激素陽剛之性,使激素能夠順利撤減;而在用藥中后期激素停用或用量較小時,加入溫陽之品,而使腎上腺皮質功能順利恢復。而使中藥對本病的療效大大提高。
總之,在應用常規療法療效不佳時應首選中藥治療,用藥得當可取得很好的療效。
http://www.xmlkdq.cn/xuexiaobanjianshao/2230.html以上內容就是關于[中醫對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預后及認識] 的內容分享;栗建華主任告訴大家,中醫藥治療血液病有著廣闊的資源優勢。數十年來他探索了中醫治療血液病的途徑,經長期臨床研究,發現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為“邪毒”所致,如放射線、化學藥品,農藥、病毒、細菌等均為中醫“邪毒”范疇。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他提出“邪毒傷腎”的理論,創立了“解毒透邪、瀉實固本”,以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療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療該病單一立論的傳統觀點,對不同疾病采取辨證辨病相結合,針對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中醫治療血液病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和治療法則,臨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