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輕者僅有頭昏、乏力,重者有出血、血栓形成,出血常為自發性,反復發作,常見于胃腸道及鼻衄;其次血尿及皮膚、粘膜瘀斑,但紫癜罕見;
中醫怎樣治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你知道嗎?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輕者僅有頭昏、乏力,重者有出血、血栓形成,出血常為自發性,反復發作,常見于胃腸道及鼻衄;其次血尿及皮膚、粘膜瘀斑,但紫癜罕見;血栓發生率低于出血,常見肢體血管栓塞,引起手足麻木、疼痛,甚至壞疸,脾及腸系膜血管栓塞可致腹痛,肺、腦、腎也可發生栓塞。
中醫認為,脈絡瘀阻而致血瘀為本病主要病機,由于外感六淫,七情所傷,勞倦過度等原因皆可致血瘀。由于腎虛,陰液虧損以致血行不暢;或氣虛,氣不帥血,血行不暢而致血瘀,積久成塊出現脅下痞塊。
脈絡瘀阻血不循經或陰虛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熱傷陽絡則血外溢,熱傷陰絡則血內溢,因而有不同部位的出血如便血,尿血,嘔血,衄血,皮膚瘀斑等。本病為本虛標實,陰虛為其本,血瘀為其標,在治療中多以標本兼治之法取效。
氣滯血瘀型
證候:脅下痞塊,脹多于痛,痛有定處或拒按,舌質暗,脈沉澀。
證候分析:氣機阻滯,脈絡不和,氣血郁滯,積而成塊,故脅下痞塊,固定不移,氣滯血阻,血行不暢,故脹多于痛。脈沉主病在里,脈澀,舌質紫暗主血瘀。
治法:行氣消積,活血化瘀。
方藥:大七氣湯加減,方中青皮,陳皮,桔梗,藿香行氣散結;桂枝,三棱,莪術,香附溫通血絡;痛甚加元胡,郁金;痞塊加三棱,莪術,桃仁,紅花,丹參。
陰虛血瘀型
證候:五心煩熱,口干咽燥,多夢或不寐,心悸健忘,腰酸膝軟,脅下痞塊固定不移,隱隱作痛,面色紫暗,舌質紅紫,脈弦細數。
證候分析:腎水虧則陰血不足,虛火上炎故五心煩熱,口干咽燥;心腎不交則多夢不寐,心悸健忘;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膝酸軟;舌質紅,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征。陰液虧損,血行不暢而瘀滯,故面色紫暗,舌質紅紫,血瘀于脅下,脈絡不通,故脅下痞塊,隱隱作痛。
治法:滋陰活血化瘀。
方藥:大秦艽散加減:方中秦艽,麥冬,生地,地骨皮養陰清熱;當歸,蘇木,郁金活血化瘀。血瘀加水蛭。丹參,川芎;陰虛加枸杞,玄參,沙參等。
血熱妄行型
證候:五心煩熱,口干咽燥,腰膝酸軟,少寐多夢,心悸,便血,尿血或皮下瘀斑,或齒齦出血,咳血等,舌質紅,脈細數。
證候分析:腎陰不足,內熱由生故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口干咽燥。水不濟火,心火亢盛則不寐多夢,心悸。熱迫血妄行,血不循經故出血,熱傷陽絡血外溢,故皮下瘀斑等。熱傷陰絡血內溢,故便血,尿血等。脈細數,舌質紅,為陰虛內熱之癥。
治法:滋陰清熱,涼血止血。
方藥:二至丸合犀角地黃湯加減。方中以生地,白芍,女真子,枸杞子滋補陰液,加白茅根,丹皮,旱蓮草,水牛角涼血止血,便血加大黃,白芨粉,尿血加二薊等。
石家莊血液病腫瘤研究所指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似屬中醫“血證”范疇,與肝、腎兩臟關系較大。腎藏精,主骨生髓,養肝;肝藏血。
起病緩慢,久病腎精虧虛,肝陰暗耗,則虛大內積而動血;若肝失疏泄,則氣滯血瘀,瘀血內著,雍遏絡道,成為癥積,經脈之中既有痰血踞住,則新血不能安行無恙, 終必妄走而出血。故治宜滋腎清肝,疏以理氣,活血化瘀。
建議還是到正規醫院找專業大夫通過辨證論治,處方用藥,方可有效!!
http://www.xmlkdq.cn/xuexiaobanzengduo/1942.html以上內容就是關于[中醫怎樣治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你知道嗎?] 的內容分享;栗建華主任告訴大家,中醫藥治療血液病有著廣闊的資源優勢。數十年來他探索了中醫治療血液病的途徑,經長期臨床研究,發現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為“邪毒”所致,如放射線、化學藥品,農藥、病毒、細菌等均為中醫“邪毒”范疇。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他提出“邪毒傷腎”的理論,創立了“解毒透邪、瀉實固本”,以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療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療該病單一立論的傳統觀點,對不同疾病采取辨證辨病相結合,針對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中醫治療血液病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和治療法則,臨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