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病態造血”一詞是在1982年FAB協作組對“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這組疾病的異常血細胞作出的具體形態描述,包括粒細胞、紅細胞及巨核細胞3系的形態改變。
“病態造血”一詞是在1982年FAB協作組對“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這組疾病的異常血細胞作出的具體形態描述,包括粒細胞、紅細胞及巨核細胞3系的形態改變。它們在光學顯微鏡下的改變如下。
一、紅細胞的病態造血
1.紅細胞系統過多或過少。
2.各階段有核細胞明顯大小不均,較早期的紅細胞常有偽足。
3.核的變化,除原始紅細胞外,各階段均有巨幼樣改變,但其程度較巨幼紅細胞貧血的改變輕。細胞核的數目增多,可達2——8個,同一細胞內的細胞核可出現不同的成熟程度。晚幼紅細胞的核常不規則,可有花瓣樣、碎裂樣、溶解狀或2個分裂的紅細胞中間以核絲相連,稱為核間橋現象。
4.幼紅細胞胞漿的變化,著色不均,點彩,Howell-Jolly小體或胞漿空泡。
5.成熟紅細胞明顯大小不均,可見巨大紅細胞(直徑>100μm),有多嗜性、點彩、H-J小體,偶有Cabot環,還可見卵圓形、靶形、球形及淚滴樣紅細胞,也可見紅細胞碎片。
二、粒細胞病態造血
1.在MDS的不同分期中,原始加早幼粒細胞的比例各不相同。
2.細胞核的變化,核漿發育明顯不平衡,以中幼粒細胞最為顯著。各階段粒細胞都可有雙核者,其胞體比正常細胞大約1倍。分葉核細胞可分葉過多或呈環狀或分葉過少,似Pelger-Huet異常,有的染色質凝聚或呈塊狀。
3.胞漿的變化,部分粒細胞外形不規則,若有外漿可形成偽足。部分成熟粒細胞胞漿著色不均勻,排列緊密呈桔紅色,但不同于嗜酸細胞。
4.原始粒細胞簇,在骨髓涂片上有3個或3個以上原始粒細胞組成的細胞團稱為原始粒細胞簇。
三、巨核細胞病態造血
1.淋巴樣小巨核細胞呈類圓形,直徑5——8μm,幾乎不見胞漿;核圓形且多凹陷,似淋巴細胞,其與淋巴細胞的區別在于其胞漿常有毛狀或泡狀突起似撕紙狀,強嗜堿性呈云霧狀,少有顆粒;核多偏一側,染色質濃集,結構不清,通常無核仁。
2.單圓核小巨核細胞呈橢圓莆形,直徑10——20μm,胞漿量比淋巴樣小巨核細胞增多,有突起及偽足,漿內有紫紅色塵土樣顆粒,周邊常有血小板附著。
3.多圓核巨核細胞直徑約10——40μm,胞漿與單圓核小巨核細胞類似;細胞核多至10余個。
4.大單圓核巨核細胞直徑20——40μm,胞漿內充滿塵土樣顆粒。核圓形或橢圓形,常偏位。
5.多分葉巨核細胞直徑大于40μm,除核分葉過多外與一般成熟巨核相同。
6.類正常巨核特點為胞漿中顆粒減少,核不規則,可分葉過多或多圓核。
http://www.xmlkdq.cn/xueyebingchangshi/3346.html以上內容就是關于[什么是病態造血?] 的內容分享;栗建華主任告訴大家,中醫藥治療血液病有著廣闊的資源優勢。數十年來他探索了中醫治療血液病的途徑,經長期臨床研究,發現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為“邪毒”所致,如放射線、化學藥品,農藥、病毒、細菌等均為中醫“邪毒”范疇。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他提出“邪毒傷腎”的理論,創立了“解毒透邪、瀉實固本”,以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療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療該病單一立論的傳統觀點,對不同疾病采取辨證辨病相結合,針對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中醫治療血液病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和治療法則,臨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