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一般藥物均可同煎。煮沸后即改為文火。再煎15-20分鐘。煎藥時防止藥汁外溢及過快熬干。煎藥時不宜頻頻打開鍋蓋,以盡量減少易揮發成分的丟失。
1.煎藥器具:以砂鍋、搪瓷皿為好,忌用鐵器,以免發生化學反應。
2.煎藥用水量:根據藥物體積而定,一般以水浸過藥面為度。
3.注意事項
(1)煎藥之前,將藥用冷水浸泡一段時間,使藥物充分濕潤,以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2)一般藥物均可同煎。煮沸后即改為文火。再煎15-20分鐘。煎藥時防止藥汁外溢及過快熬干。煎藥時不宜頻頻打開鍋蓋,以盡量減少易揮發成分的丟失。如為味厚的滋補藥品,如熟地、首烏等,煎煮時間宜稍長,使有效成分更多地被煎出;清熱、解表、芳香類藥物煎時宜稍短。以免有效成分損失或藥性改變。
(3)有些藥物煎法特殊(處方必須注明),現介紹如下。
◆先煎:貝殼類、礦石類藥物,因質堅而難煎出味,應打碎先煎,煮沸10-20分鐘后,再下其它藥。如龜板、鱉甲、代赭石、石決明、生牡蠣、生龍骨、生石膏等;蘆根、茅根、夏枯草、竹茹等,宜先煎取汁,用其汁代水煎其它藥。
◆后下:氣味芳香的藥,借其揮發油取效的,宜在一般藥物即將煎好時下,煎四、五分鐘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砂仁等。
◆包煎:為防止煎后藥混濁或減少對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要用薄布將藥包好,再放入內煎煮。如赤石脂、滑石、旋復花等。
◆另燉或另煎;某些貴重藥,以保存其有效成分,可另燉或另煎。如人參(隔水燉3小時);羚羊角、犀角切成薄片另煎2小時取汁服,或水磨汁或成細末調服。
◆溶化(烊化):膠質、粘性大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飴糖等,應先單獨加溫溶化,再加入去渣之藥液中微煮或趁熱拌攪,使之溶化,以免同煎時粘鍋煮焦,影響藥效。
◆沖服:散劑、丹劑、小丸、自然藥汁、芳香或貴重藥物,以沖服為宜。如牛黃、麝香、沉香末、肉桂末、田三七、紫雪丹、六神丸等。
【附】服藥方法
1.服藥次數:湯劑,一般每日一劑,煎兩次取汁,分2-3次服。病情重或老年、兒童酌情增減。
2.服藥時間:飲前約1小時服為宜;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宜飯后服;滋補藥宜空腹服;安神藥宜睡前服;急病不拘時間服;慢性病應定時服。
3.服藥溫度:以溫服為宜。但熱證者可冷服;寒證者可熱服;發汗藥宜趁熱頓服,服后加蓋衣被,以利發汗;服藥易吐者,可先服姜汁,再服藥。不能口服者,可鼻飼或灌腸。
http://www.xmlkdq.cn/xueyebingchangshi/3349.html以上內容就是關于[血液病患者中醫治療如何煎中藥] 的內容分享;栗建華主任告訴大家,中醫藥治療血液病有著廣闊的資源優勢。數十年來他探索了中醫治療血液病的途徑,經長期臨床研究,發現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為“邪毒”所致,如放射線、化學藥品,農藥、病毒、細菌等均為中醫“邪毒”范疇。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他提出“邪毒傷腎”的理論,創立了“解毒透邪、瀉實固本”,以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療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療該病單一立論的傳統觀點,對不同疾病采取辨證辨病相結合,針對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中醫治療血液病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和治療法則,臨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