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引起白細胞減少和粒細胞缺乏癥的主要因素有化學物品、藥物因素、感染因素、物理因素、疾病因素和遺傳因素。“對乙酰氨基酚”即撲熱息痛,系非那西汀的代謝產物,是臨床上使用極廣的解熱鎮痛藥。然而,長期或一次大量用藥可導致肝腎功能異常,偶見粒細胞減少癥。
【病例】25歲的羅某,因流鼻涕、咽痛、發熱、四肢酸痛等癥狀,認為是感冒,自購了對乙酰氨基酚、復方氨酚烷胺膠囊連服3天后出現厭食、惡心、嘔等癥狀。當地醫院給予清開靈和氨芐青霉素等治療,2天后上述癥狀加重,體溫39℃,臥床不起,測得白細胞1.9×10ˆ9/L,疑為血液病。轉上級醫院,被診斷為藥源性粒細胞減少癥。停用一切可疑藥物及抗感染等治療,10天后白細胞逐漸上升,一般情況好轉出院。
近年來,藥源性粒細胞減少癥和粒細胞缺乏癥呈遞增趨勢。若白細胞總數明顯減少,低于2×10ˆ9/升,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0.5×10ˆ9/升,甚至消失者,稱為粒細胞缺乏癥。如果減少程度過于明顯,則細菌很可能在機體完全或基本喪失抵抗力的狀態下迅速擴散,甚至進入血液引發膿毒血癥而導致死亡。本患者能幸免,得益于早診斷早治療。
引起白細胞減少和粒細胞缺乏癥的主要因素有化學物品、藥物因素、感染因素、物理因素、疾病因素和遺傳因素。
“對乙酰氨基酚”即撲熱息痛,系非那西汀的代謝產物,是臨床上使用極廣的解熱鎮痛藥。然而,長期或一次大量用藥可導致肝腎功能異常,偶見粒細胞減少癥。本患者同時應用了“對乙酰氨基酚”和“復方氨酚烷胺膠囊”(含有對乙酰氨基酚250毫克/膠囊),兩種藥物同用,其含“對乙酰氨基酚”總量超出了正常用量的一倍。這可能是導致粒細胞減少癥的主要原因。
其次,清開靈主要成分為牛黃、水牛角、金銀花、黃芩、梔子等的提取物。具有清熱解毒、化痰通絡、抗細菌、抗病毒等作用,亦有出現白細胞減少的報道;氨芐青霉素等抗生素也是引起白細胞減少的原因之一。
可見,引起本患者粒細胞減少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超量應用對乙酰氨基酚應是其主要的罪愧禍首。
http://www.xmlkdq.cn/xueyebingchangshi/3415.html以上內容就是關于[混吃感冒藥引發血液病?] 的內容分享;栗建華主任告訴大家,中醫藥治療血液病有著廣闊的資源優勢。數十年來他探索了中醫治療血液病的途徑,經長期臨床研究,發現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為“邪毒”所致,如放射線、化學藥品,農藥、病毒、細菌等均為中醫“邪毒”范疇。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他提出“邪毒傷腎”的理論,創立了“解毒透邪、瀉實固本”,以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療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療該病單一立論的傳統觀點,對不同疾病采取辨證辨病相結合,針對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中醫治療血液病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和治療法則,臨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