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現代醫學認為血液病是指原發于造血系統的疾病,或影響造血系統伴有血液異常改變的疾病。凡涉及造血系統病理生理并以其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均屬于血液病范疇。我們大體可將血液病劃分為紅細胞系統疾病、白細胞系統疾病,出凝血性疾病及其他一些疾病。
現代醫學認為血液病是指原發于造血系統的疾病,或影響造血系統伴有血液異常改變的疾病。凡涉及造血系統病理生理并以其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均屬于血液病范疇。我們大體可將血液病劃分為紅細胞系統疾病、白細胞系統疾病,出凝血性疾病及其他一些疾病。
中醫看待血性疾病
古代中醫文獻認為“血”和“液”是兩種東西。如《靈樞決氣篇》中說:“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中焦受之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用“血”表示血液。血液的病變稱為“血病”,如《素問-九部九候論》有“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之說。而“血液”與“營”、“衛”關系密切,《靈樞-邪客篇》中云:“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靈樞-營衛生會篇》又云:“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一樣相關,如環無端”.
血液的順從賴于骨髓的堅固,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述:“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可見,古代血液的概念指“血”與“營”、“衛”關系甚為密切。血存于骨,行于脈。后也把各種出血征候稱之為“血證”,清代唐榮川專著《血證論》是中醫血液學第一本專著,晚清流傳甚廣,是影響最大的醫著之一。直到民國年間,《中國醫學大辭典》中也只列出一條“血”而沒有血液這個名詞。
1926年謝利恒引進現代學說,首先認為“血”與“血液”是同一概念,他指出“血為人體流質之一種,灌注經脈之中,營養身體各部,且能排泄廢物之液體,其色鮮紅或暗赤,比水濃重,憂愁氣,味咸,性能凝結,在血管及心臟中者,周流全身,謂之血液循環,由赤血球,白血球及血漿組成”。
血液病出血性疾病,屬于祖國醫學的“血證”范疇,《靈樞》“百病始生篇”認為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血衄。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后血。陽絡傷是指體表的血管損傷,出血為衄血,牙、舌、鼻出血,皮膚紫癜等在上,在表面的出血。陰絡傷是指內臟的血管損傷出血為后血,便血、尿血等,在下、在里的出血。
陽盛則陰衰,陰衰則火旺,火旺則血隨之而上溢,陽盛陰衰火旺可引起出血,多為口、鼻、耳、目、舌等上部的出血為上溢。
陰盛則陽微,陽微則火衰,火衰則血失其統而下落。陰盛,陽微,火衰,不能統攝血液,也可出血,多為便血、尿血等為下落。
出血病因有三方面:熱、虛、瘀。
治療原則主要是:清熱、滋陰、涼血;補氣攝血;活血化瘀三種方法。
http://www.xmlkdq.cn/xueyebingchangshi/3792.html以上內容就是關于[透過血液病看中醫對血性疾病認識] 的內容分享;栗建華主任告訴大家,中醫藥治療血液病有著廣闊的資源優勢。數十年來他探索了中醫治療血液病的途徑,經長期臨床研究,發現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為“邪毒”所致,如放射線、化學藥品,農藥、病毒、細菌等均為中醫“邪毒”范疇。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他提出“邪毒傷腎”的理論,創立了“解毒透邪、瀉實固本”,以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療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療該病單一立論的傳統觀點,對不同疾病采取辨證辨病相結合,針對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中醫治療血液病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和治療法則,臨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