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貧血時由于血液中單位容積內的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減少,周身各器官的生理功能都發生障礙,表現最為明顯的是循環、呼吸、消化和神經系統。皮膚粘膜蒼白或發黃是貧血最主要的癥狀,也是引起家長和醫生注意小兒貧血的主要線索。
貧血時由于血液中單位容積內的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減少,周身各器官的生理功能都發生障礙,表現最為明顯的是循環、呼吸、消化和神經系統。皮膚粘膜蒼白或發黃是貧血最主要的癥狀,也是引起家長和醫生注意小兒貧血的主要線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6個月至6歲小兒血液中血紅蛋白低于110克/升,6-14歲小兒血液中血紅蛋白低于120克/升,則判定為貧血。
貧血的病因診斷
貧血不是病,而是一種癥候群,必須查明原因,做出病因診斷。才能正確治療和判斷予后。
1、貧血起病:發展和特征性表現,急性白血病。急性再障起病較急,貧血是進行性發展;慢性再障。慢性溶血性貧血,起病緩慢,病程長。
2、家族史:有無遺傳因素,小兒時期與遺傳的貧血較多;如血紅蛋白病,地中海貧血,先天性紅細胞酶缺陷。范可尼貧血等疾病。家族 (或近親 )中常有同樣患者。
3、病人居住地區在血吸蟲、鉤蟲、瘧疾流行區因考慮寄生蟲感染的貧血,并做相應檢查,明確診斷。
4、年齡和營養史:新生兒出生一到兩天內發生的黃疸,貧血則新生兒溶血癥可能性大。六月到三歲嬰幼兒和青春發育期少年是缺鐵性貧血發病高峰年齡。長期單純母乳喂養,營養性巨幼紅細胞貧血可能性大。人工喂養食物中缺鐵或長期腹瀉,有缺鐵性貧血的可能,年長兒有消化性潰瘍史,因注意失血性貧血。
5、季節、藥物史。以及有無致病因素存在:蠶豆病常發生在蠶豆收獲季節,并有食蠶豆史,藥物性溶血常有服藥史。
6、貧血發生的程度與速度:貧血在數小時或數天內出現,并迅速加重者,多因急性溶血和失血有關。貧血程度重者因考慮溶血,鉤蟲病,失血和再障所致。
7、貧血伴發熱,肝脾淋巴結腫大,出血傾向,和惡液質者有白血病的可能,有貧血、發熱、出血,而肝脾淋巴結不腫大,同時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可能是再生障礙性貧血;貧血伴有一組或幾組淋巴結腫大者,提示惡性淋巴瘤。
8、貧血伴智力障礙。且四肢震顫,是有巨幼紅細胞貧血的可能,貧血肝脾腫大,反復呼吸道感染者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有可能;貧血黃疸脾大血紅蛋白尿者多為急性溶血性貧血。
9、是否有引起貧血的慢性疾病:慢性感染 (結核、寄生蟲、細菌 )惡性腫瘤,腎和肝過內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道畸形,息肉,風濕病都可引起貧血。
總兒言之,發現小兒貧血應及早去醫院檢查找出病因,明確診斷,正確治療,讓小孩健康成長。
http://www.xmlkdq.cn/zaizhang/1498.html以上內容就是關于[發現貧血要及早治療] 的內容分享;栗建華主任告訴大家,中醫藥治療血液病有著廣闊的資源優勢。數十年來他探索了中醫治療血液病的途徑,經長期臨床研究,發現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為“邪毒”所致,如放射線、化學藥品,農藥、病毒、細菌等均為中醫“邪毒”范疇。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他提出“邪毒傷腎”的理論,創立了“解毒透邪、瀉實固本”,以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療方法,打破了以往治療該病單一立論的傳統觀點,對不同疾病采取辨證辨病相結合,針對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中醫治療血液病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和治療法則,臨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轉。